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2:48 点击次数:157
来源:财经灯塔V
雷军的这个演讲太贵了:1535亿港元在演讲后几天消失了。
对标苹果,讲一个性价比的套路,突然就走进了死胡同。
9月25日,55岁的雷军做了3个半小时主题为《改变》的年度演讲,曾让小米市值飙升的“雷军演讲效应”这次却不奏效了,反而直接让小米市值没了1535亿港元。
这场精心编排的演出首次遭遇了口碑与资本的双重冷场。
为什么雷军走下了神坛?十年前,甚至五年前,哪怕在去年,他在很多粉丝的心里,在冲浪的吃瓜群众心里,还是神一样的存在。
展开剩余82%反转从3月底的那场车祸开始,今年3月29日晚,当时三名女生从武汉出发,前往安徽参加考试,官方报道小米SU7高速碰撞外物导致燃爆,3名女孩不幸遇难。但小米SU7事故后,公众开始质疑:当个人光环掩盖产品缺陷时,企业是否在透支信用?资本市场用暴跌回应了这种担忧。
半年后呢?
在社交媒体平台上,一片关于“卖惨”、“审美疲劳”的声音,同时反馈到了资本市场。9月26日,小米集团股价暴跌8.07%,单日市值蒸发超过了千亿港元。
这与近几年的上扬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。毕竟从2020年起,雷军几乎每次演讲后首个交易日,小米股价都呈上涨态势,2024年的涨幅更是达到了4.24%。
产品市场表现未尽如人意,股价持续徘徊于低位,这背后不仅是外界对小米创新能力的深度质疑,更折射出企业 IP 过度绑定个人色彩所潜藏的发展危机。曾凭借个人影响力与叙事魅力,带领小米攀上行业高峰的雷军,如今其标志性的故事张力与号召力,似乎正逐渐失去往日撬动市场信心的能量。
从五年前确立高端化战略时的悄然对标,到小米 17 系列发布会上的正面喊话,雷军对苹果的 “追赶叙事” 已从幕后走向台前。
为给新品发布会造势,小米祭出 “改名大招”:将按迭代规律应属16系列的产品,直接升级命名为小米17系列,还顺势喊出 “全面对标苹果” 的口号,以此拉高大众期待。
对于这一命名调整,雷军解释称是为 “打破外界对小米的刻板印象,让大家重新看待小米手机”,卢伟冰则称 “7 是小米的幸运数字,比如 SU7 就是例子”。
然而,这样的理由难以掩盖借苹果 17 系列热度引流的本质,毕竟小米此前曾跳过 “7” 直接推出 8 系列,如今矛盾的命名逻辑本就难以说服市场,而新品实际产品表现未达预期,更让此前被点燃的期待彻底冷却。
小米新品给人的落差感,根源在于自身说服力的薄弱:不仅创新亮点寥寥,配置缩水问题还格外突出,像超广角镜头降级、分辨率下降等短板,直接拉低了用户体验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iPhone 17 基础版凭借突破性升级收获超高人气,市场热度居高不下,这无疑会进一步压缩小米的销量空间。
有网友统计,小米17共计约40分钟的发布时长中,雷军共计37次提到了苹果和iPhone。
从续航、性能、散热,甚至到充电宝,几乎每分钟、每个方面,都会提到苹果。
有网友调侃,雷军开了场“苹果发布会”。
更受争议的是小米17 Pro 的 “妙享背屏”:十亿元研发投入的宣传噱头,没能换来认可,反而被诟病“强行创造需求,属于没苦硬吃”,还被不少用户评为“年度最没用创新”。就连产品搭配的299 元硅胶游戏手柄套件,在专业掌机的强势对比下,也显得毫无竞争力,难以吸引真正的游戏爱好者。
背屏诸多功能也被业内认为是为差异化而差异,功能玩法正面主屏完全可以胜任,却增加了制造成本和维修成本。小米应用软件部高管仍坚持“这一功能绝不会取消”。
另一个让消费者不满的点在于:针对上半年“智驾门” 暴露出的宣传问题,发布会看似做了改进,实则只是把“逆光之王为产品设计目标”“超强钢指代材质项目名称” 等关键说明,用不显眼的小字进行标注。
这种处理既没有解决此前信息模糊的核心问题,也远远满足不了用户对信息披露 “清晰、明确” 的基本要求,反而招来更多对其 “缺乏诚意” 的吐槽。
雷军沿用多年的“苦情叙事”已彻底引发审美疲劳。
若拆解这场演讲的内核,会发现它始终围绕 “苦难叙事铺垫情怀 + 技术参数支撑实力 + 对标苹果彰显野心” 的公式展开。叙事节奏虽比从前更顺滑,甚至找不到明显断点,却唯独少了曾经的那份真实粗粝,没有了早期分享困境时的坦诚,也少了不刻意包装的朴素感,反而多了几分精心设计的距离感。
另外,研发投入的口号喊得响亮,玄戒芯片却既未落地小米 17,性能还与苹果 A17 芯片存在显著差距。从对标苹果到对标特斯拉,小米的对标叙事不断切换赛道,却始终缺乏扎实的技术成果支撑,渐渐沦为徒有其表的文字游戏。
而且,雷军的情感连接正在断裂。
雷军在演讲中反复诉说 “16 小时工作日常”、“深陷舆论争议”,这种刻意放大个人辛苦的 “力工式自曝”,非但没能唤起共鸣,反而变成了消耗情感好感的 “卖惨式营销”。
但如今,市场环境的变迁早已改写了科技行业的生存法则。雷军演讲中37次提及苹果的"对标依赖症",反映其叙事框架的固化。
Z世代消费者调研显示,78%的受访者认为"苦情营销"已过时,他们更关注技术突破而非企业家个人奋斗。
"故事驱动"模式在技术为王的时代已显疲态。
雷军,你不是谁的平替,你需要替代谁,年轻人更喜欢这样的创新故事。这种代际差异,恰是小米年轻化战略失效的深层原因。
蓝海时代的宽松竞争一去不返,取而代之的是硝烟弥漫的深红海博弈,行业焦点也从过去的模式创新,彻底转向硬核技术的正面攻坚战。
当1535亿港元市值蒸发的不只是数字,更是一个时代的叙事红利耗尽时,唯有回归技术本质,才能重获市场尊重。
发布于:北京市